记一段关系变化带给我的思考 ¶
约 1004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5 分钟
某天,一位朋友给我发消息,大致意思是
我随手回复了几个表情,并没有多想,以为只是和以前一样的随意调侃。然而,从那之后,我们之间原本嬉皮笑脸、无话不谈的交流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。我可以感觉到他有意或无意地放低了自己的姿态,这种模式下,我总觉得自己说的话像在说教,这让我十分不自然,可我们明明是很好的朋友。
不仅是交流方式的变化,我们的交流频率也明显下降了。过去,他会随口和我聊些琐碎的话题,比如“这老师讲话真逆天”或者“这题阴的没边了”最近却很少再见到这样的对话。
我一直知道,自己上大学后的社交模式本身就不健康,几乎没有发展任何深层次的社交关系,大多数交流都只是浅尝辄止。因此,我格外珍惜现有的朋友。而这段关系的变化让我意识到,我需要采取一些行动。
从原因来看,其实并不难理解。我自己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心理状态,本质上是成长速度的不对等带来的心理落差。他自尊心较强,可能担心自己说的话“水平不够”,或者害怕显得幼稚。但事实上,我根本不会介意这些。
意识到这一点后,我选择直接和他聊聊我们的关系变化。我用一句“最近咋回事啊,感觉你都不会说话了”作为开场,很顺利地表达了我的想法。交流之后,我觉得我们的关系应该会有所改善。
对于那些容易陷入“下位者苦恼”(暂且这么命名)的人,我想说,不管和谁交流,都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。首先,刻意贬低自己来抬高别人,本质上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,或许对方根本不会在意你所谓的“差距”。其次,以一种低姿态去沟通,往往会导致沟通效率下降。如果不能表现真实的自己,又如何发现问题并不断迭代提升呢?如果你觉得对方的态度确实让你感到不适,那你也值得思考——这个人真的值得深交吗?
同样地,若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能力、认知或眼界优于对方,就自觉处于“上位者”的姿态,也并非健康的做法。长期如此,社交圈层或许会不断上升,但却难以真正拓展,甚至可能导致圈层的固化。
写到这里,我又联想到现在许多社交平台上恶臭的评论风气。很多人看到别人发表观点时,第一反应不是思考观点本身是否合理,而是先去审视对方的背景,然后再主观判断他是否“有资格”发表意见。如果对方的背景符合预期,就选择无视,心里可能想的是“哦,你很强,说吧”;但如果觉得对方“资历不够”,就会开始攻击,比如“玩原神的?那没事了”“你的当务之急是先把作业写完”。我很诧异,什么时候起,只有背景足够强的人才配发表意见了?
我觉得健康的社交关系应该基于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互动,而不该有“上位者”与“下位者”之分。做到平等交流,才能建立更加健康、深入的关系 '_'。